國樂


簫,也稱為洞簫,是中國古老的氣鳴樂器。早在幾千年前,簫就在中國民間流傳了。關於它的來歷,要從排簫說起。排簫在幾千年前剛形成的時候,它就被稱為簫。後來人們在吹排簫的過程中,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,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聲音,於是簫逐漸由多管組成的排簫,演變為單管數孔的洞簫。 今天的簫在漢代就有了,但當時被稱為”羌笛”,羌笛原為居住在四川、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,西元前1世紀時流傳到黃河流域,經過發展,逐漸演變成六孔,和今天的簫非常相似。   

簫的構造比較簡單,形狀和笛子非常相像。它一般用紫竹、黃枯竹或者白竹製作,管身比笛子稍長一點,頂端用竹節封口,封口的邊緣上開有一個吹孔,管身正面還有五個音孔,背面靠上的部位還有一個音孔,另外,管身下端的背部還有三到四個出音孔和助音孔,用來調整音準,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。簫的音色柔和、典雅,低音區發音深沉,弱奏時很有特色;中音區音色圓潤、優美。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,但它的靈活程度遠不如笛子,不宜表現快捷花哨的內容,只適合於吹奏悠長細膩、恬靜抒情的曲調,多用來表現大自然的美景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。簫的表現力很豐富,它可以用於獨奏、重奏和合奏,還用於江南絲竹、福建南音、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樂種裏,另外它還用於一些地方戲曲的伴奏。 簫的品種很多,常見的有紫竹洞簫、玉屏簫、九節簫等許多種。

 
 
 
會址: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二段1號1樓  電話:(02)2507-0581 傳真:(02)2502-5064
Copyright 2006.c Taipei Musical Instruments Commercial Association All Right Reserved.